创作者讲述余分享:《侯赛因·雷锋》——雷锋精神的坚守与传承
在展映活动结束后,中国高校影视学会“学院奖”获奖微电影《侯赛因·雷锋》主创团队分享了台前幕后的故事。主创人员陈传韵提到,《侯赛因·雷锋》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短片。这种题材有特殊的创作难点,想拍好主旋律电影不能飞在天上烘感情,或者用上位的姿态批评观众,要找准“情”和“理”之间那个狭窄的尺度范围。作为创作者,给予生活、受众和作品以充分的尊重,思考如何从现实生活中脱胎一个戏剧性的故事,让观众愿意接受,甚至主动爱看。这是生涯课题,是使命所在,更是终极目标。拍好中国电影,讲好中国故事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电影人,我们责任重大,未来可期。
左起:辽宁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邹爽;《侯赛因·雷锋》主创人员陈传韵。
智慧教育讨论交流: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
展映活动还邀请了影视学院戏剧系教师代表毕艺馨、周健皓,共同探讨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创作更多的微短剧作品。
毕艺馨老师以AI微电影《致亲爱的自己》为例,分享了其在内容及技术性两方面的优势,并向在场的同学们倡议,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到正在到来的ai时代中。
辽宁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教师毕艺馨。
周健皓老师以《从头看她》为例,分享了作品的策划创意很重要,要有创意才是继续实施下来的基础。
辽宁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系教师周健皓。
活动最后,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生、中国传媒大学戴尔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主理人王浩,作总结发言,他提出: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,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。王浩非常详细地阐述了目前的AI技术平台的发展情势以及成果,并且提及了AI生成创作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。详细且深入地阐述了目前市场上通用的AIGC模型平台,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。既要做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,也要做创作者。
在这个时代里,我们既要乘风而来,更要踏浪而去。让我们共同期待微短剧、微电影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!
主讲嘉宾邵小白老师
讲座现场
嘉宾与师生合影留念
走进西游
讲座中,胡胜教授首先讲述了玄奘取经的真实史实,以及纪实阶段《大唐西域记》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中玄奘法师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抵达天竺并成功取经返唐的壮举。同时,深入剖析了《心经》在西游故事成书中的护法作用,揭示其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。胡胜教授强调,“玄奘取经不仅是文化的输出,更是文化的回流”,随着玄奘法师事迹的传播,其形象逐渐被神化,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符号。
接着胡胜教授探寻《西游记》中各个人物的原型。从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开始,西游故事逐渐脱离历史原貌,融入了更多神话和想象元素,唐三藏的原型——法师,孙悟空的原型——猴行者,沙和尚的原型——深沙神;并揭示了杂剧中猪八戒的出现,以及红孩儿的母亲并非铁扇公主等鲜为人知的情节;平话中猪八戒排行第三,以及车迟国斗法等等,种种精彩纷呈的故事都对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故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在谈及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时,胡胜教授详细介绍了玄奘的前世金蝉子的由来及原型,并解答了六耳猕猴与孙悟空、女儿国国王与蝎子精的复杂联系。他指出,百回本是对传统故事的整合与升华,达到了“点土成金,脱胎换骨”的艺术境界,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,正如鲁迅先生所言:“借众鬼嘲弄人生,用阴间讽刺阳世”。
互动提问
专业带头人讲话
关教授对胡胜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指出,胡教授的讲座不仅内容丰富、条理清晰,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,让师生们对《西游记》的“前世今生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,更是一次研究境界的提升,让师生们在领略学术魅力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关教授也对人文学院的师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。他指出“持之有故,言之有理”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,也是每一位人文学院师生应该秉持的学术态度。他引用钟敬文教授的名言:“文章就是写给别人看的,不仅要可信,还要好读”;“文章一篇就可以看出水平”,他就此强调指出: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,写出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优秀论文。同学们特别是大四的同学,正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,更要精益求精,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科研思维,尽心尽力写出令导师满意、令自己欣慰的优秀学士学位论文。
院领导讲话
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在管理楼巡查教学情况
艺术学院教师课堂情况